充换电设施建设将全面放开 各地加速布局
近日,国家电网公司董事长刘振亚表示,电动汽车充电用充换电设施将对社会“全面开放”。
业内专家表示,大力发展以纯电动汽车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是我国汽车工业参与国际竞争、抢占国际市场的重要契机。但在新能源汽车发展中,不仅包括技术竞争,也有配套设施特别是充电设施建设。推广新能源汽车,配套设施是基础和前提条件。只有当充换电设施得到普及,电动汽车才有可能真正发展。
放开在即
国家电网营销部副主任沈建新表示,全面放开充换电设施包括两层含义:第一,谁来建设都可以;第二,国家电网也可以参与建设。
据了解,国内充换电设施建设一直由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主导建设。由于“两网”掌握了最核心的电力资源,其他建设单位和外部投资者想进入充换电设施建设领域,存在种种困难。
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12年年底,国家电网建成电动汽车充电桩14703个,充换电站353座;南方电网建成充电桩2953个,充换电站15座。此外,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等依托现有加油站修建了少量充电试验站。
刘振亚表示:“这一改革计划,是为了积极响应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提出的,让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作用。”此消息也意味着国家电网在充换电领域的经营思路来了个“急转弯”。
2009年国家电网提出“换电为主、插电为辅、集中充电、统一配送”的商业模式,一度被业内解读为“要加强对上下游的控制”。2013年,国家电网又提出“主导快充、兼顾慢充、引导换电、经济实用”,意在对一般用于公共领域的快充设施实现“完全主导”,对私人领域的慢充设施完全放开。这次的“全面放开”则表示,社会资本在快充、慢充和换电领域,都可以与国家电网同台竞争,而国家电网则需要做好电网扩容等服务工作。
知名汽车评论员贾新光表示,虽然目前充换电设施建设涉及的投资补贴、用地问题仍未解决,但国家电网此举将大幅度提升社会资本对充换电设施的投资热情,今年我国电动汽车充换电配套设施建设有望进入高峰期。
地方热情高涨
根据《电动汽车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到2015年底,我国将在20个以上示范城市和周边区域建成由40万个充电桩、2000个充换电站构成的网络化供电体系,平均每个城市的充电桩及换电站数量分别为20000个和200个。而目前相关城市的进展与规划目标相去甚远。新能源汽车在国内市场特别是私人领域进展缓慢,重要原因就是由于充换电设施供应不足。
资料显示,今年以来,国内多地出台措施,加快充换电设施建设步伐。
北京市提出,4年内将建设1.7万个公用充电桩,用户可通过手机APP软件查找充电设施位置,提前预约充电。在充电站方面,国家电网北京电动汽车公司现已运营充电站共计44座,包括四惠充换电站、航天桥充换电站、高安屯充换电站、马家楼充换电站4座大型换电站;出租车充电桩站8座,遍布延庆、房山、昌平、怀柔、密云、平谷、大兴、通州;环卫车充电桩站31座、乘用车充电桩站1座;服务电动汽车逾千辆,包括电动公交车、出租车、环卫车、乘用车等车型。
今年1月初,《天津市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及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0年)》发布,这意味着天津将逐步在私人消费领域推广新能源汽车。为了配合新能源汽车发展,天津市提出,到2015年建设换电站41座、整车充电站5座、电池集中充电站1座、电池配送站6座、交流充电桩1680个;到2020年建设换电站71座、整车充电站5座、电池集中充电站3座、电池配送站30座、交流充电桩1.6万个,形成较为完善的充电设施网络,满足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及城际互联需要。
上海市提出,将配套一批政策措施鼓励新能源汽车加快上路,包括重点在大学、机关、大型居民社区等区域布局充电桩,并考虑建立带充电桩的停车位供新能源汽车专用。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李耀新表示,到2015年,上海市将布局6000个以上充电桩。
据了解,目前国家电网上海市电力公司正积极加快城市公共充电网络建设,以中心城区与重点示范区相结合,逐步形成覆盖上海全市主要功能区域的电动汽车公共快充及服务网络。此外,上海电力还在中心城区积极打造“五公里充电圈”,即中心城区每5平方公里设置1处公共充电设施点,郊区每10平方公里设置1处公共充电设施点。
近日,国土资源部网站公布了合肥市以挂牌方式出让两幅地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公告,其中一条竞买规则引人关注:竞得人须按照《关于印发合肥市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建设暂行规定的通知》和规划方案要求配建规定数量的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此举将解决合肥市电动汽车的“后顾之忧”,可大幅提升新能源汽车使用的便捷性。
目前,合肥市已建成8座充电站,2000个充电桩,10座维保服务站。到2015年将建6座充电桩,5000个交流充电桩,1个电池循环利用点,1个电池回收处理站。
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教授欧阳明高表示,要推进纯电动汽车面向大众,必须降低整车成本,而降低新能源车辆成本的关键在于减少电池的数量,减少电池的数量关键是充换电设施的建设要跟上。只有充换电设施得到完善,消费者内心才会接受纯电动汽车,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才能进入良性循环。欧阳明高认为,随着充换电设施的逐渐完善,2014年可以作为我国电动汽车私人消费的元年。
“最后一公里”如何解
贾新光表示,充换电设施是纯电动汽车的重要基础支撑系统,也是电动汽车商业化、产业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虽然国内充换电设施建设加速之势明显,但要解决纯电动汽车“最后一公里”充电还有诸多问题待解。
国家863计划“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监理专家组组长王秉刚表示,能否解决好普通消费者电动汽车充电问题,是推动电动汽车应用的关键之一,也是对示范城市政府决心与能力的考验。
贾新光认为,城市居民小区停车位很适合建充电桩,但是建设充电设施需要变压器、变电站,而变电站建设所需要的土地将成为电动汽车充换电设置建设的最大掣肘。
王秉刚表示,国家应尽早制定有关新能源汽车基础建设的指导原则。同时,建设充换电设施应坚持多种方式,方便使用,节约土地、节省投资;充电设施与停车场地相结合;分散充电为主与集中充(换)电为辅相结合;近期应用与长期合理规划相结合的原则。
江淮汽车集团董事长安进认为,应把充换电设施的建设归入国家的基础建设规范,各种线路的限制容量,保险丝的容量、变压器的容量等都要提前考虑,在新道路建设、新小区建设以至于老小区改造时都应对充换电设施建设作硬性的规定。
王秉刚认为,充电困难主要不是技术问题,应该尽可能为购车者在其停车位提供免费或优惠价格的充电桩安装服务。同时,在公共场所安装充电桩,建设适当数量的公共充电站。对于购车成本高的难点,除提供购车补贴外,实行合理优惠电价,降低维修成本也很重要。
“示范城市、地区应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制定充换电设施发展总体规划,并将公共充换电站建设纳入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制定重点示范区域充换电设施建设专项详细规划,做好示范车辆、线路与基础设施的衔接。”国家电网上海市电力公司总经理冯军建议,“发挥电网企业优势,在遍布各地的高速公路服务区、公共停车场、大型商业中心、文化体育场所建设公共快速充电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