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能源电力行业发展
编者按:“ 两会”结束了,短短的几天内,这场集中的 “ 思想风暴”让人们目不暇接。太多的观点值得关注,太多的问题值得思考,信息大爆炸中也许你就错过了自己最值得关注的话题。 因此,本报特别选取 “两会”中具有代表性的来自电力能源领域的代表、委员,对其精彩观点进行重点展示。
中国标准 “ 走出去”很重要——特变电工衡阳变压器有限公司总经理种衍民
中国企业不仅要“ 走出去”,还要以中国标准 “ 走出去”。 今年“ 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特变电工衡阳变压器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衡变”)总经理种衍民给大家带来了这个观点。
标准之争与利益之争
提出这一观点与衡变在实际生产运营中的遭遇密切相关。种衍民告诉记者,衡变在开展国际业务时发现, 尽管有IEC等国际标准,但很多国家实际执行的都是本地标准。
“ 澳大利亚执行的是奥标,南北美国家执行的是美标,中亚一些国家执行的是前苏联标准,非洲国家执行的标准更多。这给我们的产品研发带来很多不便,有些产品往往需要单独研发, 大大增加了成本,也因为这个使我们错失了很多机会。”种衍民说,“ 所以,我呼吁中国政府鼓励中国企业采用中国标准做事。希望国家对此类项目给与支持,推动这类项目发展。 ”
据了解,我国企业“走出去”战略孕育于邓小平的对外开放思想。自1980年至今, 中国企业“ 走出去”战略从最初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的劳动输出、 施工总承包,逐渐转变成为显现中国企业的技术优势、高层次、高技术含量、带有高经济附加值的、 自主承建的EPC( 交钥匙)、BOT( 建设、经营、转让)等大型项目。
随着中国企业抢摊国际市场,“走出去”战略的不断深化落实,在现阶段的“走出去”战略发展中,尤其是带有高附加值的市场竞争中,选用何种标准至关重要。 种衍民介绍说,例如,若选用美国标准,那么美国企业会占有先天优势, 因为他们最熟悉美国标准; 相反, 若选用“中国标准”,业主会首选中国企业。
而现实情况是, 项目工程一般都是采用西方标准, 由西方监理公司负责监理, 中国企业常处于受人牵制的被动局面, 技术效应和经济效益难以得到有效保证。
“ 在标准之争背后,实质是中国企业和其他国家企业的利益之争。 ”种衍民告诉记者,采用其他国家的标准,意味着 “ 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及其产品、 装备都需要通过相关国家的认证, 这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一是成本的增加,由于要采用国外的标准, 中国企业必须在项目执行过程中严格按照国外标准执行,势必涉及到更改设计方案、生产工艺流程、质量保证体系、设备模具等, 导致中企在中国标准里已然成熟的技术和经验无法施展,低成本、高效率、性价比高的优势无法发挥。二是价格的降低。在国外的标准下,竞争对手可以充分发挥其自身已有的资源,不断压缩、降低成本费用,导致中国企业在竞争中丧失在中国标准下的价格优势。 三是主动权丧失,一旦采用的是其他国家的标准,中国企业首先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去获得认证,更多的是在整个过程中丧失了主动权,兴衰命脉掌握在竞争对手的手里。
中国企业在输出“ 中国标准”中经历了很多困难, 一旦触及行业标准, 我国企业在出口的过程中就一直处在被动接受的状况, 尤其是在电力、建筑业、纺织品、化工原材料、电子元器件等行业。
标准“ 走出去”困境待解
实现中国标准“ 走出去”绝非易事。 在种衍民看来,中国标准 “ 走出去”面临着三大问题。
首先是文化。 目前我国的国际承包业务大部分集中在亚洲、非洲、南美洲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这些国家和地区本国标准体系建设水平很低, 并且很多国家和地区以往属欧美国家的殖民地, 其标准基本上沿用欧美国家的标准体系, 再加上其政府部门和企业要员大多有欧美国家留学经历,接受过西方教育,他们头脑中 “ 殖民文化”根深蒂固,对欧美标准 “ 情有独钟”,这是中国标准 “ 走出去”的最大障碍。
其次就是要挑战欧美标准的既有模式。 由于欧美最初发展行业标准的时候,中国没有参与进来,所以在这些行业标准里没有包含中国元素。 而且欧美发展行业标准时间久远、体系完善,发行的行业标准早已得到国际普遍的认可, 使得中国企业在走出去时遇到了经营理念、经营模式、 经营方法等方方面面的问题, 并在国际项目履约过程中举步维艰。
第三就是语言的问题。 尽管我国很早就开始了标准的翻译工作,但是至今公开的英文版标准很少,未能形成中国标准完整的英文版体系,阻碍了中国标准走出去的步伐。
提案精要
◆鼓励企业采用“ 中国标准”落实 “ 走出去”战略,对成功采用中国标准 “ 走出去”、获取海外项目的企业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补助。
◆主动参与一些国家的工程建设标准体系的建立,积极参与国际上的一些标准化的活动,推动中国标准在相关国际标准的影响力,不断增强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增加我国的综合竞争能力和国际影响力。
风电装备制造业健康发展亟需国家政策支持——中国明阳风电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首席执行官张传卫
近年来,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发展速度放缓,风电机组价格持续下降, 生产成本不断攀升,企业效益水平低下。多数风电装备制造企业亏损,少数盈利企业的利润率仅徘徊在2%左右, 不足下游风电场投资利润率的十分之一。盈利水平下降导致企业融资困难,同时企业难以保障在产品质量提升和技术创新方面的投资,严重影响了风电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这一现象是多种原因导致的。 首先是风电市场增长放缓,有效需求不足。2011-2012年,我国新增风电装机增速均显著下降,2013年虽呈现小幅回升,但仍未扭转风电市场有效需求疲软的局面。
其次是恶意竞争打破市场秩序, 风电设备价格持续下降。产业下游需求疲软导致竞争加剧,风电机组市场价格持续下降,但伴随风电开发区域向低风速地区转移, 市场对风机零部件的适应性要求提高, 造成风机成本上升3%~5%,企业利润缩水严重。
再次是企业效益水平低下,风电设备质量不稳定。 风电装备制造企业普遍面临盈利困境,难以保障产品质量提升和技术创新方面的投资, 导致设备质量不稳定, 风电场业主出于对国产机组质量的担忧, 纷纷要求延长质保期服务, 售后成本大幅上升使制造企业不堪重负。
提案精要
◆明确风电发展目标,稳定市场需求。请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明确风电发展国家目标,年装机量不少于2000万千瓦,保持稳定的市场总量增速,落实有效市场需求, 确保完成2020年实现2亿千瓦装机规模的国家风电发展目标。
◆规范风电市场秩序,杜绝恶性竞争。请全国人大、国家发改委研究改善《 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法》,修改第四十一条第(二)项的最低价中标条件,杜绝企业的低价恶性竞争,建立促进产业健康发展的招投标机制,倡导合理的质保期限责任和运维服务收费标准,确保落实风电场的长期设备质量保障。
◆提高风电装备质量,推动产品强制认证。请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工信部加快提高风电产业技术标准,推动风电产品实施强制认证,同时加强装备质量监管。
◆推动全产业保险机制,降低风电投资风险。请保监会、银监会制定政策,鼓励保险企业支持风电产业建设,推动专用风电保险产品的开发和推广,利用保险制度降低风电装备制造企业和风电项目开发投资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