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龙号助力中国海域可燃冰勘探
在全球陆地资源愈发紧张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把目光投向海洋,被誉为21世纪最具商业开发前景的战略资源——“可燃冰”进入了人们的视线。以可燃冰为出发点,深海宝藏正慢慢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如今,蛟龙号已在中国南海、东太平洋、西北太平洋等海域执行过73次下潜任务,进行多次科研作业,而其中一项重要任务就是重点考察“冷泉”(可燃冰的海底出口),并以此为起点,让越来越多的“蛟龙”到海洋的更远更深处探秘,绘制一幅深海的藏宝图。
可燃冰争夺战
天然气水合物(NaturalGasHydrate),因其外观像冰一样且遇火即可燃烧,所以又被称作“可燃冰”(Combustibleice)、“固体瓦斯”。
在可燃冰开采方面,美国、日本和德国等国走在了世界前列。这其中,本土能源资源匮乏的日本尤为积极。2013年3月,日本在全球首次实现海底开采可燃冰,并用特殊的技术把可燃冰转换成甲烷气体。
据公开数据整理,迄今为止,在世界各地的海洋及大陆地层中,已探明的可燃冰储量超过16.7万亿吨油当量,相当于全球煤、石油、天然气、页岩气等传统化石能源探明储量的2倍以上,够人类使用1000年。
可燃冰比人们平时使用的天然气更为纯净、清洁、无污染。在标准状况下,1单位体积的可燃冰分解后,最多可产生164单位体积的甲烷气体,其燃烧产生的能量比煤、石油、天然气多出数十倍,被称为低碳社会的理想能源。
参与共同实施开采的日本石油天然气和金属矿物资源机构(JOGMEC)表示,已探明的可燃冰储量可向日本提供“下一代清洁能源”,足以满足日本100年的天然气需求。日本政府计划在2018年前开发出可燃冰商业利用的技术。
日本成功开采可燃冰的消息,迫使世界各主要经济体加快了对可燃冰开采研发的脚步。
不仅是欧美等发达国家,一些发展中国家对此也早有对策。早在1995年,印度地质调查局就对其海域进行了有关可燃冰的地质、地球化学和地震资料的初查与复查。在此基础上,印度科学和工业委员会设立“全国气水合物研究计划”,计划在1996—2000年由国家投资5600万美元对其周边海域的可燃冰进行前期调查研究。
日前,印度能源管理局官员透露,该国已在东海岸的孟加拉湾发现了可燃冰,并计划于近期在该地区开挖钻井,进行试验性生产,以确定相关资源的储藏规模。据印度能源管理局初步估计,印度可燃冰中储藏的天然气足以支持该国100年的需求。
然而,各国都将可燃冰开采方面的技术视为高度机密。在中美第二次战略经济对话签署的能源合作协议中,尽管双方同意在清洁能源技术方面展开广泛合作,但是可燃冰开采方面的技术合作却被排除在外。
据悉,目前我国可燃冰开发的重点还是前期的基础研究,已形成由国家调查专项、国家“863”计划项目、“973”项目及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三大石油公司的勘察项目组成的勘察投入体系,商业化开采的时间表被普遍认为是2030年。
2013年12月12日,央视财经论坛现场,参与蛟龙号研制的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02研究所所长翁震平告诉记者,人类对海洋的认知远没有对太空的认知那么深,以海底的可燃冰为例,这种清洁能源要靠深海装备去勘探、发现、开采、运输。
今年6月,蛟龙号的首站南海,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在国内海洋油气资源最发达的区域绘制一份海底“藏油图”。据悉,国内目前对南海的定位是“2020年的另一个深水大庆”。届时,南海深水区将建成年产4000万~5000万吨油当量能力,相当于大庆油田的年产油量。
据2011年的研究估算,我国已探明的可燃冰储量也相当可观,初步探明的可燃冰资源蕴藏量已超过438亿吨油当量。而在今年12月17日,国土资源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2013年中国海域可燃冰勘探成果时,与会专家表示,仅南海地区可燃冰的储量预计就能达到680亿吨油当量。国土资源部官员还表示,可燃冰有望接棒石油等传统能源,中国商业开发或在2030年,这就对深海装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除可燃冰之外,中国的南海还蕴藏着大量的油气资源,同样需要深海装备去勘探、开采。“蛟龙号的研制成功,既是我国现在建设海洋强国走出的一小步,同时也引领着我国建造更多先进的深海装备。”翁震平说。
翁震平一直在为可燃冰的开采利用而努力。早在今年国家海洋局在江苏召开的“建设海洋强国座谈会”上,他就建议,由江苏牵头成立可燃冰开采公司,形成一个从开采到运输、销售的整个产业链。“这件事,必须要超前谋划,要快做。日本花了20多年的时间来研究可燃冰,美国人对于页岩气从基础研究到商业化开采也用了20多年。创新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长期不懈的坚持。”(《中国经济周刊》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