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非空话 深度解读三中全会那些中央没说出口的商机
这些大事来自十八大三中全会,由中国总书记习近平强势主导。
这份全文长达2万字的改革蓝图,是1978年中国经济改革开放以来最关键决策,从郭台铭到阿基师都关注。
若上一个黄金20年你来不及参与,这一次你绝对不能错过!
从十一月中旬到现在,台商圈里最流行的话题就是:你怎么看三中后的中国经济?经过六月钱荒、第二季7%的缓速经济成长率,台商莫不感到这一年经济暗潮汹涌、惊滔骇浪,对中国前景再也不像以前那样乐观了。
最明显情况就是中国经济成长已经减速,从过去动辄十位数的经济成长,今年降到7.5%,而中国地方财政债务严重,显示过去靠政府投资拉高经济成长的模式再也无法见效。
对于未来十年或二十年,中国最重要的大事就是找到取代投资的新成长模式。大家莫不引颈期盼,习近平在三中全会中可以给出未来蓝图,订定下一阶段经济转型的具体计画与目标。
改革非空话
国家安全委员会确立习近平强权中国新成长模式往哪里找?答案显而易见,就是提高民间消费比重。
十一月十二日结束的三中全会,公布《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简称《决定》),这个由习近平亲自担任起草小组组长的改革方案,全文约二万字,涵盖十六大面向,六十个改革计画。
当外界急着解读《决定》里洋洋洒洒的经济蓝图,曾在北京经商二十多年,长期观察中国经济的作家范畴却最关心三中后的权力蓝图。因为这攸关习近平说的改革是不是真的?有没有能力推动?会不会只是昙花一现,最后像胡温一样,沦为泡影而已?
“在这两万字里面,最重要的玄机在不到三百字的第五十项里。”范畴说。这里提到了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完善国家安全体制,确保国家安全;另外,在第五十八项提到,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
这两个新成立的机构其实是习近平为了克服经济改革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阻力,“他要跨过共产党既有的官僚体系,直接把权力集中在自己身上。”范畴说。从这一点看,习近平和胡锦涛、温家宝不同,他展现出“中国新强人”姿态,有机会推动这个“全面”又“深化”的艰钜任务。
果真,从三中全会结束至今一个多月,延续《决定》的精神,有不少改革方案陆续出炉。根据中国财经媒体报导,六十项计画中,至少已经启动十七项,譬如,在十二月十日,国务院公布,取消与下放(注:放给地方政府去管理)六十八项行政审批项目。另外,这个月也有三个省部级官员因为涉嫌违纪而被调查,显见在三中全会之后,中国推动改革的决心与脚步明显加快。
中长期任务
前两年暖身,后五年才会大步走当改革真的启动,回过头来解读《决定》全文才有意义。事实上,如果《决定》文中所提到的项目真的实现,那么一、二十年后,《决定》势必成为中国经济史上重要文件,历史定位可能仅次于一九七八年第十一届的三中全会。
在那次会议,邓小平宣示了改革开放之路,让中国进入三十年的开放成长期。而二○一三年的三中全会,将是中国经济进一步向市场机制靠拢的转捩点。
《决定》中饶富意味的一句话: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与以往强调“市场的基础性作用”不同。中华经济研究院第一所所长张荣丰分析,中国本来就有很浓厚的计画经济色彩。它创造了“社会主义式的市场经济”,而这次改革固然还是在社会主义大帽子下实行资本主义,但是会更进一步往市场经济迈进。
中国国务院参事、世界银行前副行长林毅夫也认为,这可能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最重要的经济会议。他甚至提到,到了二○二○年,中国人均收入将达到一万二千七百美元,去年中国人均所得约五千四百美元。
《决定》全文都只是改革大方向,并没有提到任何改革的总具体目标。唯一提到的数字,是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二○二○年提高到30%(目前为七%)。但是,文中提到:到二○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这句话,显示改革是中长期任务,二○年才是检验改革成果的时候。
海基会顾问,同时也是投资中国信息网社长李孟洲分析,二○年是个关键数字,它关乎习近平改革的节奏与目标。一五年底,中国会提出“十三五”规画,规画一六年到二○年的经济目标,而十三五的结束正好就是验收《决定》改革方案成果的时候。
由于中国五年规画会有具体的执行计画,也因此只有大方向的《决定》,将会在十三五规画中订出具体目标。“我认为明年与后年,只是改革暖身期,后面五年才会大步启动改革。”李孟洲说。
然而,这部只有大方向、又需要七年后才有具体成果的改革蓝图,却深深牵动台商的心。因为这里面隐含中国经济的趋势,值得细细解读。要如何才能掌握趋势?抓住商机?
李孟洲认为,对于二○年的蓝图,中国过去已经谈到不少,像去年十八大报告就曾经提出:国内生产总值与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一○年翻一番目标。
还有,在十二五规画中提到:要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成经济支柱产业等,这都可以拿来当作《决定》的具体化目标。“所谓取得决定性成果,就是不能离这些目标太远的意思。”李孟洲说。
资源配置位移
四大红利决定民间消费赢、国企输从《决定》全文加上十二月十三日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未来七年将是中国经济大调整的关键期。调整期间内,中国经济成长率或可能降到七%以下,但是资源配置会位移,某些产业领域会得到相对有利的成长。
人口红利:《决定》启动中国单独二胎政策,也就是父母只要有一方是独生子女就可以生第二胎。过去,需要父母双方都是独生子女才可以,预料此举将会在一四年到一五年为中国投注一波新的消费力道。
瑞士信贷董事总经理陶冬简单分析,这个人口红利可以让每年约一千六百万的新生儿再多出一百五十万人,如果每个人花三千元,十年下来的乘数效应将产生二兆人民币的经济效果。
短期来看,这项政策是中国经济调整期内,成长率不得不下滑的一项保护措施;长期来看,张荣丰认为也是减缓中国人口红利消失的举措。
张荣丰说,中国将在二○二三年进入老人社会,目前估计一五年老年人口比率为一○.一%,二三年会攀升到一四.○三%,届时中国储蓄率会下降,资金不再便宜。
内需消费红利:《决定》里最重要的就是提升中国民间消费,其中又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城镇化为核心。
之前,中国社科院曾经发表过一份二○二○年的预估,届时中国城镇化率会达到六○%,而中国目前城镇化率约五二%左右。上海证券估算,每增加一个百分点的城镇化率,会带来七兆人民币的市场需求。
然而,这份改革方案以及十二月十五日刚出炉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并没有订出城镇化率的数字指标,反而强调城镇化是长期的历史进程,要积极稳妥地向前推进。
在积极部分,《决定》提到要让农村土地可以流转,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要全面开放镇和小城市的落户限制,有序开放中等城市落户限制(编按:设立户籍),但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严格控制大城市人口规模。
城镇化率的提高固然会带来消费刺激,但也对环境造成破坏。“稳妥”的部分就是城镇化工作会议里特别强调的,要高度重视生态保护,加强污染治理。
瑞银证券特约首席经济学家汪涛分析,如果城镇化没有伴随着地方政府的财政改革、房屋税改革以及社保体系的完善,那么加快城镇化脚步只会走回过去的老路,是“土地”的城镇化,而非“人”的城镇化。由于城镇化工程牵涉的范围太广,也因此,这项内需消费红利并不会在短期出现,而是属中长期效果。
开放红利:如果要提高民间消费,就要有更多企业提供更好、更便宜的产品和服务,这使得中国必须引进更强的市场机制,促使掌握绝大多数资源的国有企业面临改变。
在《决定》文里特别提到:金融、教育、文化、医疗、电子商务、建筑服务、会计审计、育幼养老以及贸易物流等服务业有序开放。
事实上,在三中全会结束后这一个月,有关金融改革的措施已经陆续出炉。例如:允许上海自贸区内企业及个人可以投资海外市场,也允许境外机构透过自贸区投资中国证券与期货市场。另外,中国的股票发行也要放宽,从以前的核准制往注册制迈进。
除了某些产业领域开放之外,这次改革也特别鼓励非公有资本与国有资本交叉持股。由于国有企业掌握中国过半以上的经济资源,将来这部分会开放让民间资本参股。
产业结构调整红利:《决定》未提到这部分,但是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则特别强调。中国要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所谓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画在十二五规画中说得很清楚。这些产业包括:环保节能、新信息科技(云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生物科技以及高端装备制造。
在十二五规画中提到,到了二○二○年,这些战略性产业要成为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至于更具体的目标与进程,会在十三五规画中端出。
台商新挑战
行政程序简化,但经营环境变复杂对台商来说,固然有四大红利可图,但经营环境也有新挑战。“尤其是金融操作机能的强化,是台商转型的重头大戏。”李孟洲强调。
他认为,台商第一个感受到的影响一定是大陆政府职能的转变。他们要简政放权,松绑管制。以前台商的投资项目、工商登记要核准,现在会改报备制,受理的机关层级也会下降。
由于国有企业可以允许民间企业交叉持股,台商面临“股权合作”的机会变多,“台商必须强化自身的股权结构,在维护自身经营权的情况下,跟国有企业合纵连横。”李孟洲说。
除了股权操作强化,台商也须顺应中国利率与汇率自由化的趋势,未来双率波动的程度加大,营运风险提高。
抓住转型契机
你也可能是下一个旺旺、顶新三中全会的改革方案触及经济、政治、社会、环境各领域。陶冬说,这些改革只要做了一半,二○二○年,中国就会跟现在大不相同。
改革调整期间有风险也有机会。中国在一九七八年改革开放之后,旺旺、顶新抓住这波机会,成为台商富豪。过去三十年来不及参与,现在又有新的开放机会。张荣丰认为,台商的新机会在服务业,抓住金融、医疗、电子商务等开放产业,布局城乡一体化的经营格局,也许,下一个新台商富豪就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