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东省电力行业协会官方网站! 企业邮箱登录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资讯>行业新闻

新闻资讯
行业新闻

青春梦工厂背后的“冠军文化”

时间:2016-11-15作者:admin 浏览量:0

   

(张刚与创新工作室成员一起检修机械设备

 

    在全国性技能竞赛中,他们七次荣获个人冠军,七次荣获团体冠军。如今,企业拥有实用新型专利289项,发明专利14项;软件著作权17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5项,连续三年获得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科技创新先进企业。
    青春因梦想而美丽,因追逐创新而精彩。在中国电建集团核电工程公司(以下简称中电建核电公司),有这样一支团队.他们敢于创新,敢于突破,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不断绽放出创新之花;他们来自不同的岗位,却有一个共同的家—“青春梦工厂·张刚技能创新工作室”。
2015年2月6日,以机械化工程公司员工张刚名字命名的“青春梦工厂—张刚技能创新工作室”在中电建核电公司揭牌成立。他们以“用激情实现梦想,用青春实践价值”为主题,搭建了创新创效平台,让素质较高、充满活力、敢于突破、富有创新精神的青年,投身到科研创新建设的各个领域中,已成为中电建核电公司实现提质增效的新载体,提升员工素质的新平台,助推企业发展的新动力。

 

锲而不舍追逐“冠军梦”


    1998年7月,张刚进入中电建核电公司机械化工程公司焊接班当上一名学徒工。他的老师是公司赫赫有名、号称“金牌教练”的王启峰,王启峰的徒弟在全国性焊接比赛中,先后六次荣获个人冠军.创造过焊接比赛“五连冠”。从此.张刚心中种下了一颗“冠军梦”,可他更深知,要当冠军就是要吃别人吃不了的苦,付出比一般人多的辛勤汗水。2001年,张刚参加聊城项目部冲灰管线施工,每天都想着比别人多焊几个口,一天蹲下来腰膝酸软、脖子僵硬,连站直身子走路的力气都没有。更难受的是仰焊,火红的焊渣顺着领口、衣袖口一个劲往脖子里、手臂里灌,灼伤皮肤的感觉像针扎一样钻心地痛,往往是旧伤未好又添新伤。张刚记忆最深的一次是焊渣落在鞋上,烧着了鞋,感觉到热时脚上已经烧了一片水泡,只好光着脚丫回了宿舍。经过一年的锻炼,张刚焊接技术水平突飞猛进,2002年,在公司举办的焊接比赛中获得第二名的好成绩。
    2005年,张刚开始担任机械公司综合班班长,负责混凝土生产、泵送、机械设备检修保养等工作,原本就爱钻研的张刚渐渐发现,现场的很多工作都可以通过改进方法和工具而大大提高效率,节约人力和成本。由此,他开始带领班组成员踏上了创新之路。他们对HZS50搅拌楼皮带机的运转时间进行改造,安装时间继电器控制皮带运行时间,使皮带机运行时间减少,降低了50%的用电量;他们改造搅拌车发动机油水分离器,提高发动机运转性能的同时,使更换滤芯的速度由原来需要1小时降低为10分钟;他们解决了水泥螺旋输送机堵塞难题,减少水泥浪费的同时防止了环境污染;针对混凝土泵车更换泵管时用时过长,容易造成堵管的情况,他们设计研制了“泵管安装专用工具”,可以迅速安装泵管;他们研制出200L油桶吊装专用工具,实现了200L油桶快速装车卸车;他们研制塔式起重机顶升工具,有效提高了塔式起重机顶升效率……
    张刚说:“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技能工人,不应该只会出力流汗,也不能只做埋头苦干的“老黄牛”,而应该立足岗位,善于发现工作中的小问题,通过小改革、小创造来加以解决,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跟上公司现代化发展的步伐。

 

打造提质增效“新载体”


    思想有多远,创新之路就有多远。“张刚技能创新工作室”成立至今,已吸收了300多名来自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课题涵盖新技术应用、工器具改良、基础设备优化、信息化软件等多个方面,专业面广,实用性强,并将创新意识、理念和成果融入到工程建设中,在攻克一个又一个制约安全生产效率的瓶颈和难题的同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创新成果。
    在今年刚刚竣工发电的国电织金项目,张刚带领工作室成员,一改过去用吊带或钢丝绳捆绑装卸油桶的传统模式,通过论证改进,研制出E型油桶吊装工具。该吊装工具正式投入使用后,销轴与销孔配合顺滑良好,咬合齿与定位挂钩连接牢靠,吊装时间缩短到原来的四分之一,效率得到大幅度提高,仅织金一个项目就节省费用近6万余元。
    山地风场基坑开挖全凭爆破施工,基坑超挖现场一直存在,如果能够通过提高基坑底面平整度,以减少垫层混凝土的超方量,就可以大大减少成本投入。由“张刚技能创新工作室”为班底的课题攻关小组应运而生。通过大量的现场调研和试验,最终通过平台整理测设标高、明确自由面的设置位置和倾角、确定爆破方向、使用反向填装爆破等四条新方案技术的对策,不仅大幅减少了垫层混凝土用量,而且缩短了基坑开挖周期,该项成果被推广后,仅在河南泌阳一个风电项目就创造经济效益40多万元。
    激发创新热情,挖掘专业潜能,“小舞台”同样可以演绎“大精彩”。张刚作为工作室的“掌门人”,带领了一大批年轻人立足自身岗位,面向施工一线,致力于技术创新,专注于提质增效,为企业青工的创新之路点亮了一片天空。
    由“张刚技能创新工作室”发明推广的一系列作业新技术和新工具等20多个项目,成果转化率为90%以上,为公司带来300多万元的经济效益……
    这是“张刚创新工作室”成立一年多来所取得的成绩单。

 

培育金牌蓝领的“孵化器”


    “张刚技能创新工作室”除了担负攻关成果产生经济效益外,其创建还有一个深层次的意义,那就是传承弘扬公司的“冠军文化”,通过其引领导向和“传、帮、带”作用,为一线职工,尤其是青年职工提供一个具有吸引力、创造力的学习成长平台,进一步激发了一线职工的创新活力,成为培育金牌蓝领的“孵化器”。
    在全国性技能竞赛中,中电建核电公司七次荣获个人冠军,七次荣获团体冠军,而优良的“冠军文化”和“破茧成蝶”的创新力是冠军选手练就过人本领的重要根基。“要做就做到最好”成为张刚技能创新工作室所有成员的共同追求。为此,创建至今,张刚技能创新工作室开展的技术创新、技术攻关、技术培训活动产生了丰硕的创新成果,共组织30多期技术培训活动,培训职工500人次,有50多名职工成为单位技术骨干,锻炼培养了一大批金牌蓝领。   

    同时,充分利用互联网+模式,通过公众号、微信群、在线讨论平台、成果申报系统等载体,剖新问题,发散思维,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营造良好的学习创新氛围,引领职工技能水平和业务能力双提高,工作室成为企业培养和造就更多首席员工、服务明星、操作能手、技术带头人的主阵地。
    在张刚的带动下,工作室成员扎根一线现场。为了攻克一项技术难关,工作室成员在工作现场加班加点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为了研发一项科技成果,他们常常是查阅资料彻夜难眠。在实践中不断开拓思路,学习业务技能,创造新工艺、新方法。工作室先后完成了《海砂细骨料混凝土生产与应用》《混凝土泵车泵管安装专用工具》《汽割炬辅助工具研制》《提高HZS50搅拌站计量精度》《提高ZSC7024080T塔式起重机的顶升效率》等多项创新成果,其中有两项成果荣获“全国优秀质量管理小组”称号,荣获中国施工企业协会QC成果一等奖1次,中国电建协会QC成果一等奖2次、二等奖1次。创新室的两项发明成果《气割炬切割钢板用稳定装置》和《直口切割用气割炬割嘴固定装置》成功申报了实用新型专利。
    从生产中来,到生产中去,让创新成为一种习惯,让冠军成为一种引领,这是张刚技能创新工作室产生、发展的内在原因,也是其核心价值所在。

(王田洲  董卫强)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 山东省电力行业协会 鲁ICP备17005615号-1 济南网站建设 中联星空

联系地址:济南市历下区经十路9777号鲁商国奥城4号楼3层

联系电话:0531-67807878 邮编:250101 Email:sdpea@sdpea.org

点击展开